疏堵保畅:路面警力投入较2019年提升逾20%
三年新增近70万辆机动车、电动自行车上牌量超320万、市民出行总量不断增加……面对这样的交通压力,广州中心城区如何缓解拥堵?
记者从广州市公安交警部门获悉,广州交警全力投入疏堵保畅工作,在中心城区设置早晚高峰岗141个,岗位数同比上升39.6%,将工作日早晚高峰站岗时间延长。同时,结合节假日各大商圈、人流密集场所特点,交警部门针对性设置疏导管控岗位53个,各时段的路面警力投入比2019年均有20%以上的提升。
在强化拥堵点位排查治理方面,广州交警结合接处警、重点违法打击及事故研判分析,会同市交通运输局全面梳理拥堵指数常态居高的堵点、秩序黑点和事故隐患点,并着手制定“一点一方案”实施精确治理。据广州交警相关负责人介绍,今年春季开学至3月底,中心城区共排查完善交通标志标线65处,并进一步优化提升了74个重点路口的交通信号灯配时方案。
自今年2月15日起,广州交警开展专项整治行动,依托羊城铁骑巡管执法、电子警察拍摄等科技手段,严管机动车违停行为。结合广州实际,交警部门已于3月24日起将全市机动车违停严管路段优化调整为1110条,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秩序管理。
广州交警表示,为了加强电动自行车通行秩序管控,交警部门全面加强守点巡逻管控,严厉打击闯红灯、逆行、无牌等突出交通违法行为。据统计,2022年,广州交警查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同比上升32.43%。“双微改造”:巧施“微创术”对症治拥堵
地处越秀区北部的环市中路-小北路口,早晚高峰期间非机动车流量大,非机动车在等待过街时经常“溢出”,影响后方正常右转的机动车辆,易造成交通拥堵。
今年5月6日,该路口完成交通组织优化调整,首次设置了“非机动车过渡区”,扩大非机动车的等待空间。交警部门重点围绕完善交叉口慢行系统和整体通行效率提升,通过车道瘦身、优化道路断面设计等方式,在路口全面设置了非机动车道、过街通道和待行区,保障非机动车路权的同时,有效改善路口通行秩序。
这是广州精细优化交通组织、智慧改善出行环境的一个缩影。自2018年以来,广州交警在全市实施“双微改造”的点位已经逾百个。记者留意到,在“双微改造”过程中,交警部门进行精准调配,通过压缩车道宽度增加道路资源、借用对向道路优化路口车道分配、让红绿灯时间不再一成不变等交通组织优化改造措施,实现路口交通效益最大化。
数据显示,2022年,广州推动建设改造非机动车道超过500千米,中心城区路口联网联控率提升至85%,打造精细化管理示范路口20个、示范路段10个,完成人民桥等“双微改造”点位27个,设置停车让行区34个、内轮差警示区336个,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。截至目前,广州交警今年已对8个点位实施“双微改造”,经第三方机构评估,各改造节点通行能力平均提升约5%。文/广州日报·新花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