拓培猎头网_知名的广州猎头公司
拓培茂名猎头网_茂名猎头公司导航菜单
图片
图片
文章正文
哪些保健品可以适当吃一吃
   2014-09-09 10:16:28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中华文化中有“补”的深厚传统,经济的发展让人们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,也开始关注可以“花钱买健康”的领域———保健品。当我们走进商场或者超市的保健品专区,各大保健品的销售就会积极向我们“推荐”,这款调节睡眠,增强免疫力,那款延缓衰老,改善记忆力……仿佛每款保健品都是灵丹妙药。国产的、进口的,瓶瓶罐罐让你眼花缭乱。

到底市面上的保健品的保健作用可以好到哪里?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些保健品的功效呢?

保健食品是食品 不具治疗功能

由于销售人员或者产品宣传单上,把保健品的功效说得天花乱坠,两者又同样可以在药店里销售,让消费者很容易混淆保健品和药品的功能。李小翚教授指出,最简单是从标志上去区分。不过,我国关于保健品的管理和标志规定近20年有过几次的变化,不熟悉的消费者未来得及更新这方面的信息,容易上当受骗。

1987年10月,国家卫生部发布《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》,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开始审评中药保健品,于是就有了以各省卫生部门简称开头的“药健字”号的药品,1996年6月1日起,卫生部对保健食品进行审评,定为“卫食健字”号。此后,保健食品发展迅猛,误导消费者的现象很普遍。于是,国家规定从2003年1月1日起,所有“药健字”号的保健品停止生产,2004年停止销售。凡经严格验证、符合审批条件的,改发“国药准字”文号,正式入内药品流通系统,不符合药品条件但符合保健食品审批条件的,改发“国食健字”文号,两者都不符合的撤销文号,停止生产和销售。市场经过规范,国内的保健品分流成两部分:一部分是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的“国药准字”号,一部分是向卫生部申请的“国食健字”或者“国食准字”号。2003年,原来由卫生部承担的保健食品审批职能移交到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,对保健食品的管理属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能之一。也就是说,现在市面上的保健品批准文号只能是“卫食健字”或“国食健字”,其中2003年以前通过审批的批号是“卫食健字”,2003年以后通过审批的批号是“国食健字”。

市面上的保健品还应有一顶“蓝帽子”。“蓝帽”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,天蓝色,呈帽形,业界俗称“蓝帽子”。获得保健品批文的保健食品,可以在外包装上印刷保健品批文标志的蓝帽标签。虽然保健品没有要求做跟药品一样详细的说明书,但包装上规定要标明“本品不能代替药物”的字眼。

云无心指出,保健食品是食品,它们可能含有比较多的某些对人体有益的成分,对于缺乏这些成分的人群,这样的食品会有一定帮助,但不能指望它们来“预防”疾病,更不用说“治疗”了。药品是对某种疾病具有治疗或缓解效果的物质,它们的作用成分、有效剂量、适应征以及可能的副作用都应该是明确标示的。

如果从功能上看,李小翚认为保健食品和药品的区别,最关键的是能否长期食用。药品是用于治疗疾病的,允许有一定的副作用,可以通过肌肉注射、静脉注射、皮肤、口服方式进入人体,但是不能长期服用;保健食品不能用于治疗疾病,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、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,口服、经胃肠道为主来吸收,可以长期服用。

采访嘉宾: 

李小翚,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

云无心,食品工程博士,《吃的真相》作者

专家观点:

1、保健食品和药品的区别,最关键的是能否长期食用。

2、保健品是给特定人群食用的,无需补的人吃了,未必有益。

3、中国市场上的保健品或者保健食品,很少有见到过不夸大其辞的。当然或许那些实事求是的没有引起公众关注。一般来说,维生素、矿物质基本上不那么夸张,其他热销的往往都夸张到了胡言乱语的地步。

4、如果你不能做到饮食全面均衡,以至于缺乏某些微量营养成分,那么“补充”这些东西确实有助健康。

5、所有的这些营养成分,都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合理饮食得到,额外补充这些东西以获得额外“保健功能”的说法很少有科学证据支持。

舶来品未必更好

截至2011年9月,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了11576个保健食品,其中国产保健食品为10922个,进口保健食品为654个。李小翚介绍,中国保健品行业确实还不够规范和成熟,产品科技含量低,导致不少保健品企业生命周期短,大多数只能生存3-5年,不少白领开始青睐外国保健品。但外国的保健品是否真的更好更安全?云无心建议大家要先了解来源国对保健品的管理方式,再作定论。

云无心介绍,以美国为例,美国的保健品行业从1940年代就开始了,不过对保健品,他们有更为中性的说法———“膳食补充剂”,或者“营养补充剂”。顾名思义,它只是对常规饮食中可能缺乏的营养进行“补充”。众所周知,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(简称“FDA”)对药品和食品进行着非常严格的管理,不管是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,经过FDA审批的产品可靠性都相当高。实际上,美国FDA并不“认证”保健品,其上市并不需要经过FDA的审批。是不是安全,是不是有效,都是厂家自己说的。

对于保健品,FDA只是不允许做任何“疗效宣传”,强制要求在包装上注明“本产品不用于治疗、预防、处理、防治任何疾病”。如果违反了,FDA就可以发出警告,拒不改正的会被起诉。但宣称产品对身体的某一机能有所帮助却是可以的,叫做“功能宣称”。比如说,“治疗骨质疏松”是“疗效”,不被允许;但是如果说“有助于骨骼健康”,就是“功能宣称”,厂家认为有证据支持就可以使用。很多时候,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。此外,保健品还必须声明所说的功能宣称“未经FDA审查批准”。也就是说,美国的保健品并不保证有效,也不保证安全。只要不吃出明显问题,或者涉嫌加入违禁成分,FDA实际上并不过问。很多厂家为了让消费者体验到“有效”,会在其中加入药物成分,尤其是在减肥与催情保健品领域。

云无心认为,如果只从法律文本来说,中国的保健品管理更加严格。哪怕是同一种保健品,中国也要求每个厂家进行申请,通过主管部门审批才可以上市。理论上说,不管是有效性、安全性,还是功能宣称,都受到明确的监管。只不过现实是,这一套体系未能有效发挥作用,中国保健品市场有太多的虚假广告和宣传。

李小翚则认为,跨国保健食品企业通常在资金实力、研发能力和行销模式等方面占了很大的优势,所以这些舶来品在国内备受青睐,也不无道理。

有钱未必能买健康

据资料显示,中国保健食品市场中,中老年市场占55%左右,女性市场占25%,青少年市场占10%,其他的占10%。针对中老年人群的保健品占了大部分的市场。大家都怕“输在起跑线”上,可以“花钱买健康”,有经济能力的人都不会吝啬。保健品真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吗?是不是不补一补,就一定输人一步?专家提醒我们,保健品是给特定人群食用的,无需补的人吃了,未必有益。在不需要补充营养而去补充营养,其实对身体未必有益。例如钙,小孩子过分补钙,容易让骨骼提早钙化,影响生长发育。

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,2010年,保健食品投诉量同比上升了23.8%,其中除了质量问题,设计广告和虚假品质标示的比例分别为12.3%和10.6%,明显高于投诉普通商品和服务的平均水平。李小翚认为,中国保健食品市场行虚假广告、夸大宣传的问题严重,以至于保健食品品牌陷入信誉危机的困境。云无心觉得:“中国市场上的保健品或者保健食品,我还没有见到过不夸大其辞的。当然或许那些实事求是的没有引起公众关注,我也就没有关注到。一般来说,维生素、矿物质基本上不那么夸张,其他热销的往往都夸张到了胡言乱语的地步。”

接受采访的两位专家都认为,保健品并非都是“骗子”。像维生素、矿物质、氨基酸、抗氧化剂等等类型的“膳食补充剂”,的确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。它们的意义在于:如果你不能做到饮食全面均衡,以至于缺乏某些微量营养成分,那么“补充”这些东西确实有助健康。不过消费者还需要记住两点:一是所有的这些成分,都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合理饮食得到;二是,额外补充这些东西以获得额外“保健功能”的说法很少有科学证据支持。

例如鱼油,来自海产品保健品市场的鱼油,无论天然鱼油、深海鱼油,其成分都是不饱和-3脂肪酸类制剂(EPA、DHA)。这个成分普遍存在于海鱼或者其他海洋生物中,并非深海鱼所独有,而且没有鱼身上各部位之分。也就是说,只要你多吃鱼,就可以活动丰富的EPA和DHA,以消除饮食中动物脂肪的危害,起到预防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的功效。

浏览 (644) | 评论 (0) | 评分(0) | 支持(0) | 反对(0) | 发布人:管理员
将本文加入收藏夹
访问统计